《刑法》第358條規定的組織賣淫罪僅以簡單罪狀表述,《涉賣淫刑案解釋》則以列舉的方式將該罪中的實行行為“組織”一詞表述為“以招募、雇傭、糾集等手段,管理或控制他人賣淫”,其罪質特征在于行為人通過一定的組織手段實現對賣淫人員、賣淫活動的管理或控制。
1.組織手段的審查要點
組織賣淫的行為人需要采取一定的組織手段,將分散的賣淫人員、分散的賣淫活動集合起來。實踐中常見的組織手段包括招募、雇傭、引誘、強迫、容留、介紹等。對于上述組織賣淫的手段,行為人可能實施一種或多種,如通過招募或者引誘來賣淫人員,通過雇傭與其建立相對穩定的關系,繼而提供場所容留和介紹賣淫。無論實踐中行為人的組織手段如何復雜和隱蔽,組織手段的審查要點仍然在于行為人是否通過對賣淫人員或賣淫活動協調安排,使原本分散無序的賣淫活動有序化。
例如近年來組織賣淫多借助網絡,逐漸脫離傳統定點賣淫的模式,賣淫組織的建立和運轉也無需像傳統模式那樣基于成員之間的相互認識與了解,只需要首要分子或主犯事先確定好分工,在共同利益與目的驅使下,直接通過手機等移動通訊終端即可將分散在不同地方、負責不同賣淫環節的成員聯系和整合起來,合力完成組織賣淫犯罪。
2.管理、控制的審查要點
“管理”是指行為人指揮賣淫人員并安排、協調賣淫活動,實現對賣淫組織的人員和場所有效配置。“控制”一般是指對賣淫人員人身或財產的控制。“人身控制”是指設置或變相設置賣淫場所,通過制定上下班及考勤制度、收取押金等方式,在營業時間段內對賣淫人員的人身活動進行管理或控制;“財產控制”是指通過統一定價、收取嫖資、安排嫖客、對賣淫人員發放分成或工資等手段對賣淫人員的收入予以直接管理或控制。
具體審查認定應關注賣淫人員在何處、何時、向誰賣淫,如何收費、如何分配賣淫收入甚至賣淫人員的日常行為等是否均由組織賣淫行為人決定,即行為人是否對組織內人員、財務、場所及活動具有綜合把握、調度和決定權。
值得注意的是,在網絡型組織賣淫案件中,因賣淫人員與組織人員不再具有物理上的接觸,組織框架較為松散,難以形成人身自由意義上的控制,故應結合網絡特性著重審查行為人是否存在管理行為,具體審查要點如下:
一是從關系上看賣淫人員是否依附于組織者,一般表現為業務上的依附,即賣淫人員依賴于組織者提供市場,同時還可能失去一定的賣淫行為自主權。
二是從行為方式上看是否存在安排或調度行為,即具體賣淫嫖娼行為是否由組織者進行安排調度。
三是從制度上看是否具有約束性,這種約束性體現為一種剛性獎懲要求,但不必要求懲罰得以實際實施。